半岛在线登录官网

走马看花新交大(组图)
来源:半岛体育客户端下载    发布时间:2024-01-22 03:41:43

  自1896年山海关铁路官学堂,到如今的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大”走过了110多年的风雨历程。作为我国近代史上最早创建的三所现代高等学府之一,期间这所大学经历了战争、地震,饱受天灾人祸之苦。辗转两万多公里,累计更名、搬迁18次,以这样的形式创造了我国大学更名、搬迁次数之最。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辗转迁徙中,却有八个字始终萦绕在学校师生的心头“竢实扬华,自强不息”。这八个字中,“竢实扬华”为核心,来自1916年奖励给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西南交通大学前身)的一块匾额,在不断的跋涉中生根发芽,成为了“西南交大”的精神支柱。

  从山海关建校到落户于成都,118年的历史中,在唐山的那段时光始终是“西南交大”和交大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在她如今“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中,处处可见独具匠心的景物,这些景物构筑了她的盛景,也成为了联系唐山和成都的纽带,让一代又一代的交大师生,依然能够感受到两座城市间一脉相承的精神脊梁。4月中旬,记者赶赴成都,在为期五天的“西南交大”旅程中,切身感受到了唐山与成都这两座城市因交大的血脉相连而带来的情义相通。

  在三个校区中,最初的印象来自“镜湖如鉴,竹影横斜”的九里校区,因为这里是我们此行的落脚地。

  九里的全名是九里堤,相传是诸葛亮为治水修建的;虽然今天已无缘得见九里堤的模样,但是人们却世代沿用下了九里堤的名称。当年校址选在这里,也颇费了一番周折。

  1979年,交大向铁道部提出“关于西南交通大学校址问题的报告”,请求迁校;1984年选定校址,最终定于成都“九里堤”;1986年基础设施基本完工,第一批本科生郑重进入就读;1988年,“西南交大”正式在该校区挂牌办公。因为九里校区的建设速度很快,令很多成都市民叹为观止,惊呼这是“飞来的大学城”。

  到达九里校区的当天,进入校园,来到驻地“镜湖宾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湖水,幽深平静,湖边的树木已是郁郁葱葱,还有碎石小径蜿蜒着伸向远方。湖面上浮着树叶和莲叶,偶有风来,吹起一池涟漪。还有雪白的水鸟在湖面徘徊,留下几声清脆的鸣叫,又很快地展翅飞逝,不知所踪。

  在这里有一种说法:交大盛景在于镜湖一湖。镜湖的水取自都江堰,而它名字的由来,则是为了纪念在校史上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五老”之一的伍镜湖先生。伍镜湖本是广东人,受邀于1915年的暑假后到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唐山交通大学前身,今西南交通大学)任教,从此再未离开。他长期担任唐院土木铁道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是讲授铁路工程专业课的第一任中国教授。此外,他还曾担任土木系系主任、总务主任、教务主任等职,并曾短暂代理过院长。在唐山交大执教40余年间,老先生治学严谨、爱国爱校、鞠躬尽瘁,培养出了大批中国早期的土木、铁道建设人才。最终,老先生于1974年8月9日在唐山病逝,享年91岁。他是我国著名的铁道工程专家、教育家,铁道工程教育的先驱,开拓并充实了铁道工程学科的教学内容,奠定了中国自己培养铁道工程建设人才的基础。如今,这位老先生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却像镜湖的湖水一般,深邃绵长、生生不息,继续在校园中守望,陪伴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们。

  每天清晨,唤醒镜湖的不单单是清脆的鸟鸣声,还有晨练的人们和晨读的学子。沿着湖边的碎石小径,穿过一丛丛的翠竹,在湖边的长椅上,记者见到了电气工程学院的研三学生刘月贤,他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书,记者看到,两本书的书名分别是《太阳能与风能发电并网技术》和《储能技术》。尽管打扰了他的读书时间,尽管是初次相见,但是听说记者是从唐山而来,刘月贤如同老友相见,打开了话匣子。“我知道唐山,我们大一新生入学的时候,校史讲座是必不可少的科目。学校在那里的那段时光特别辉煌,我也希望有机会能回去看看。”四年大学、三年研究生,七年的学校生活让他把学校当成了第二个“家”,关于这一个“家”的前生今世,他不仅如数家珍,而且更是对曾经辉煌一时的唐山交大心向往之。“听说因为地震的原因,唐山交大的老建筑已经基本都不存在了,只剩下一些遗址。我觉得就应保持着这些遗址的模样,让我们也可以见到最真实的唐山交大。”

  在“西南交大”九里校区,不必说矗立其中的高楼,不必说行走其间的师生,就单单是镜湖边上的建筑:一块巨石、一座雕塑就足以看出交大师生们的匠心。也是在这些看似“零星”的建筑中,有心人可以品读出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

  在镜湖边上有交大人最熟悉的一座建筑百年校庆纪念徽的雕塑。绿草映衬着白色的石碑,周围四季常青的棕榈树使纪念徽更加引人瞩目。这个纪念徽原来由学校的教授李汶设计,曾镶嵌在1935年唐山落成的校友厅正门上;现在这个纪念徽基本保持着当年的原样,只在个别的地方增添了一些新设计。纪念徽的形状是一颗饱满的银杏果,两边各有五片绿色的银杏叶,银杏果中间就是西南交通大学的校徽。校徽以蓝、白两色为主色调,形似盾牌,正中央是一个“T”形图案;这个“T”既是工科必备工具“丁”字尺的形状,也是唐山工程学院英文的首个字母。“T”字把校徽分成了四大部分:右上方是篆体“唐山”两个字,字下的两条平行横线代表铁路的两条钢轨;右下方是一个经纬仪,左上方是一把矿工斧,分别代表当年交大的土木和矿冶两个大系;左下方是两棵青松,意喻百年树人。“T”字的竖道上本有篆体的“交大”两个字,后来在1986年建校九十周年的时候,又在横道上加了“西南交通大学”六个毛体字,体现了西南交大和唐山交大的一脉相承。

  如果说九里校区呈现的是朴实宁静的气质,那么2004年启用的犀浦新校区作为西南交大的主体校区,则在百余年的深厚积淀中呈现出了锐意创新、张扬前卫的特点。

  进入犀浦校区的时候,记者走的是南大门。与校园中宽敞的道路、新种植的草木,以及远处的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犀浦校区南大门透出的却是岁月沉淀下的沧桑厚重。“这个南大门是按照唐山时代老校门的样式原样复制的,而且出资修这座门的就是唐山市委、市政府。”向记者介绍校门来历的是西南交大的老师孙红林,他也是犀浦校区之行的“导游”。孙老师介绍,南大门在原来校门的尺寸上放大了1.6倍,比例完全吻合原唐山交大的老校门。大门呈欧式建筑风格,以色泽古朴、稳重的金钻花岗石饰面,正上方是毛体的“交通大学”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缓缓走进校门,在背面还能够正常的看到苍劲有力的“唐山路矿学堂”的字样;走进校门这短短的几步,仿佛穿越了西南交大经历的百余年时光,经过迁徙跋涉,经过代代传承,有了如今厚积薄发的模样。

  由南大门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笔直宽阔的道路,两边树木成排,再向远处就是葱茏的草木,深浅不一地交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校门口的这条路叫做承唐路,“承”是继承、传承之意;“唐”代表的则是唐山,以及西南交通大学在唐山度过的那66年的时光。“我们把交大在搬迁到四川峨眉前的称作唐院,承唐路这一个名字在峨眉校区也有。我们大家都希望学校的师生们能够继承老唐院的精神,继续创造辉煌。”孙红林说。

  虽然没有在西南交大读书,但是作为交大的一员,孙红林也有着所有交大人一样的交大情结。对他来说,有机会到唐山去交大旧址看看,始终是萦绕在他心头的一个梦想。“无论是学校的实物还是学校的精神,都和唐山有着太多的联系,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站在唐山交大的土地上。据说唐院旧址上还保留着原来图书馆的地基,如果有机会站在上面,那种感觉肯定特别好。”

  夜间下过一场雨,湿漉漉的空气中夹杂着草木的清香,几朵白云点缀在蓝天间,更为犀浦校区的校园增添了几分活力。正对着南大门,视线的尽头是犀浦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校史浮雕墙。这面墙呈屏风状,以石板和玻璃制作,是在西南交通大学建校110周年的时候为校庆而建。浮雕墙正面用浅浮雕的形式展现了交大四个重要时期的校门,正中是铸铜牌匾,写着“竢实扬华”四个大字。在浮雕墙的背面,则雕刻有西南交大各个时期的学校印章,还有学校百余年间的搬迁地点图。屏风的左右两侧为铝板雕刻,正面左侧是搬迁地点图解,右侧是“五四”运动期间曾任西南交通大学国文及历史教员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吴稚晖创作的校歌:“翳唐山,灵秀钟,我学院,声誉隆,灌输文化尚交通;习矿冶,土木工,窥学术,贯西中,相期同到最高峰”铝板雕刻的背面左右两边是各个时期校名的中英文对照。在这面浮雕墙上,到处能够正常的看到“唐山”的字样。

  作为唐山人,秦岭行走在校园中感到颇为自豪。今年24岁的秦岭来自唐山丰润,2010年以601分考入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现在已经是大四的学生了。在学校见到老乡,让秦岭觉得格外亲切。“西南交大最辉煌的历史在唐山,这让我觉得很自豪,而且现在依然延续着唐院的传统,车辆工程依然是王牌专业。”秦岭说,教授们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学习要打好基础,做事也要认真踏实。这不仅仅是对于一个学生、一个未来机械方向工作者的要求,也是一个人所应该具备的品质。

  不同于九里的幽静,不同于犀浦的新颖,位于峨眉山脚下、报国寺旁边的西南交大峨眉校区,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时间的沉淀,呈现出的是自然和人文水融的独特魅力。

  在西南交通大学的三个校区中,峨眉校区与唐山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1966年,当时叫做“唐山铁道学院”的交大按照国家三线建设的统一部署自唐山迁到了峨眉;然后在1989年成立了峨眉分校。算起来,西南交大的主体在峨眉山脚下度过了23年的时间,纵观学校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有近四分之一的年华沉淀在了这里,并在此后的20多年间,让交大的血液依然在这里流淌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峨眉的盛名享誉天下,景致之美自不用多说。走在校园中,参天大树、竹林流水、花草虫鸟,满眼的自然风光让人容易误以为置身在了仙境里,而就在这自然的美景中,又点缀有亭台楼阁、铁轨桥梁,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的美感,反而又为其增添了人文气质。不过在当年刚刚迁徙而来的时候,交大师生们所面对的不是美景,而是无数的困难。路是峨眉连绵阴雨浸泡出的泥泞路,雨伞和雨靴成了师生们的必备品;用水要自己修建水源井;住的房子是简陋的,名震海内外的老教授也得一家人挤在一间小房子里;购买日用品得步行到几公里外的县城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土木系、电气系、机械系、运输系、基础课部,师生们齐心协力建设校园,每个教学部门各自占据了一个山头,形成了“占山为系”的有趣格局,并继续教课、学习。在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和教师们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下,峨眉校区才有了如今的风貌,才有了“花园学府”的美誉。

  提到峨眉校区,不得已提的一处建筑就是名山电影场,这个建筑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峨眉工作、学习、生活过的人来说,绝对有着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这个电影场建于1968年,属于峨眉校区的名山区域,因而得名。其形状像一个大坑,更类似于现在的体育场;坑底一片平地,前面是主席台,其余三面是坡,人工砌上了台阶,也成为了理想的看台。在当年条件艰苦、物资匮乏的时代,电影场固定一周放一次电影,给人类带来了精神食粮。前来观影的不仅有学校的师生,还有周边的居民。峨眉气候多雨,在看电影或看演出时,老师和学生们经常携带小马扎或板凳,下雨天就戴着草帽或打着伞,风雨无阻;而附近的农家百姓来时也都带着稻草,盘成一个圈垫在台阶上坐着看,等回家的时候,就把稻草拧成一束,做成火把,照亮回家的路。人多时,能够正常的看到校园中光亮星星点点,还不停移动着,非常壮观。这样的景象,相信时隔多年,也依然会清晰地印刻在经历者的心中。

  在峨眉校区漫步的时间不长,就赶上了中午放学吃饭的时间,大量的学生从各个方向都涌向了一个地方食堂。而就在这些学生的身边,一座铜像悄然而立,那个文质彬彬、书生意气的青年,正用他睿智的双目望向莘莘学子们。

  这是一座罕见的茅以升铜像,说其罕见,是因为这是一座“青年茅以升”的铜像。在西南交大的九里校区、北京交通大学、南京大学、长沙铁道学院等地均有茅以升的塑像,但是无论是立像还是坐像,均以茅以升老年的形象为原型。而这座高2.8米的“青年茅以升”铜像,是以他青年时期为蓝本进行的雕塑创作,站立着的茅以升微微侧身,眉眼间含着浅笑,右手握着书卷自然下垂,左手随意地抄起外衣的一角,插入裤袋中。他的双眸炯炯有神,这位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唐山交通大学)的校友,唐山交通大学的教授、唐山交通大学的校长,似在目送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在这里学成毕业,走入社会,像他一样成为国之栋梁。

  西南交大犀浦校区南大门,由唐山市委、市政府捐赠,按照唐山交大老校门设计建造,内侧正上方镌刻着“唐山路矿学堂”。

  静立在西南交大九里校区镜湖边的百年校庆纪念徽雕塑,设计原型曾悬挂在唐山交大校友厅正门上方。

  静静流淌在犀浦校区的罗河,以交大著名学者、曾任唐山市副市长的罗河教授的名字命名。

Call Now Button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