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在线登录官网

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田间实践课
来源:半岛体育客户端下载    发布时间:2024-01-14 00:10:06

  2020年以来,赣州市把劳动育人与教育“双减”紧密结合,以章贡区为试点,利用该区沙石镇霞峰村现有资源与当地教育学习管理机关合作,创新性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既探索出了教育“双减”政策下劳动育人新路径,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时至今日,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带动下,霞峰村几千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图卷,竟有了写意的色彩,这里的农房不仅安放生活,还成为滋养灵魂的场所;农田不仅播种粮食,还有了承载教育的功能。试点以来,霞峰村的30多栋民房化身为教室、宿舍、学生食堂;60多位农民被聘为田间教师、工作人员;村庄焕然一新,张开双臂迎来赣州市的4万多人次学生到此进行劳动实践。教育与乡村联姻,原本沉寂的霞峰村被唤醒,当地农民人均年增收达到6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余元,乡村振兴大幕拉开,希望的田野再次充满希望。

  埋锅造饭课、农耕课、重走长征路课、拓片课……2020年以来,在霞峰村的田间地头、农房瓦舍,来自赣州厚德教育集团旗下的数万名师生,躬身于劳动实践,接受着田野乡村的再教育,这一切均源于赣州在教育“双减”政策下对劳动育人新路径的积极探索。2020年3月,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社会要发挥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睡眠令”,同年7月出台“双减”政策。在此背景下,赣州市章贡区在遵循“不大拆大建”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流转农田、农房、厂房等乡村现有资源,与赣州厚德教育集团合作,开始在沙石镇霞峰村打造锦豪芳田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据规划资料显示,整个教育基地划分为采摘区、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区、农业生产种植区、智慧农业示范区四个功能板块,分三期建设,目前已投资约1.5亿元,总投资为5亿-8亿元。

  在霞峰村采访期间,《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看到,这座赣州近郊的小村与赣南地区的许多村庄相比,并没什么特别之处。进入村中,农房墙上别具风格的涂鸦似乎传递出一些别样的讯息,只有深入进去了解,才会发现这是一座正在被教育唤醒的村庄。霞峰村内最醒目的是一座蓝色拱顶的厂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红色馆,原本是一家做肉皮小吃的小企业,明确了村校共建发展趋势后,村两委把这家小企业请了出去,在原厂房基础上腾笼换鸟而建。如今,宽敞明亮的红色馆已成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红色教育的主阵地,每当数百位学生在馆内集体唱起红歌,声音震天,整个村庄的气氛都不一样了。据霞峰村党支部书记钟佛生介绍,实际上原来肉皮厂交的租金与现在的租金差不多,但村里通过振兴夜话讨论后,觉得还是做教育产业比较好,大家统一了思想,就决定将村里的资源向教育聚拢,“以前村里空心化很厉害,年轻人基本都出去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现在搞教育村里又充满了活力”。

  时至今日,霞峰村30多栋民房有的是整体流转,有的是将闲置的楼层流转,改成了教室、宿舍、厨房等,服务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迎接着来自城区的学生。此外,在流转来的500多亩土地上、山林间,重走长征路、农耕实践、CQB反恐战术基础训练、消防演练等课程也有了广阔的施展空间。来此进行劳动实践的学生,从“唯分数论”教育中解放出来,与当地村民完美融合,在开设于民房内的教室里,学习传统木工、赣南非遗制作、植物拓片制作等手工制作课程;在田地山林间,开展劳动实践,接受自然教育和体验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生活能力、动手能力及自然素养和“红色素养”都得到极大提升。

  在霞峰村一栋流转的民房内,《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看到,一楼的木工教室里,一排排木制小桌椅整齐排列,均由学生亲手制作;墙上挂满了挂件、吊坠、门锁等各种榫卯结构的木工作品,十分精美。木工教师郭含栋,毕业于江西环境工程职院,曾是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队员,退役后来到霞峰村。据其介绍,木工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在这里既能教学生,也能自我实现,让他感觉到很有成就感。“我是学设计的,假如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那可能会到公司里做产品设计,这样就没办法动手去做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现在我既没有丢掉手艺和技术,也在从事着自己最喜欢的工作。”二楼是植物拓片教室,墙上挂满了各种漂亮的拓片作品,据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项目负责人杨书凡介绍,这些都是由学生们从霞峰村周边的山林里采来的植物叶子,拓印到纸上、布料上,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拓片作品。此外,还有剪纸教室、茶道教室等,撑起了霞峰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文艺教育板块。“我们有许多手工制作课程,学生们创作的作品也能自己带回去,平常还会组织他们到国内外许多地方参加活动,进行学习交流。”

  目前,厚德教育集团已经将霞峰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课程设置为该校的硬性课程,也就是说全校的学生每年都得到霞峰村进行劳动教育实践,这对于该村的带动究竟有多大?沙石镇宣传统战委员章璋算了一笔账:厚德教育集团在校师生多达1.5万人,现在来一个学生,就会有家长知道,这样加起来至少有5万-6万人与霞峰村产生链接,那么就会给这个村的人流量和知名度带来大幅度增长。“人来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就有了基础。比如说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未来搞民宿发展旅游业,等等,发展空间和想象空间巨大。”

  得益于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完善的配套和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在“双减”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加持下,霞峰村通过村校共建模式,不仅解决了村民就业,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使得村庄环境焕然一新,乡风文明也有了极大提升。章璋表示,村校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是农民意识更新的过程,现在当地村民已经想到自己不仅仅可以种地,还可以做很多事情。“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站起来到富起来,霞峰村的实践是咱们进行的一个有益探索,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一步村里还有更多的构想。”

  开辟劳动育人新天地,打造劳动实践新载体,托起乡村振兴新使命,这是霞峰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发展愿景。如今,这里慢慢的变成了江西省最大的课外实践示范基地,被认定为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也是章贡区乡村振兴计划的头号工程,其探索“劳动育人”改革实现教育“双减”与乡村振兴共赢的经验做法,已成为江西省改革经验典型案例。

  2020年之前,霞峰村许多田地都已撂荒,水利基础设施以及通往田中的小路都已荒废,若不是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落地,也许和许多村庄一样,霞峰村也可能长久地沉寂下去。正是校村融合,村校共建共享模式从蓝图走入现实,才让霞峰村迎来了发展“拐点”。时至今日,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带动下,整座村庄不仅有了人气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是给整座村庄带来了四大改变。如今,霞峰村的田间变成了课堂,农房变成了教室,农民变成了教师,村民变成了“股民”,也正是通过这“四变”,村里的闲置土地、房屋以及农民劳动力等资源被再次有效整合开发,乡村不仅被唤醒,而且发展也呈现出裂变态势。

  共有1700多人口的霞峰村,毛姓和钟姓是最大的两个姓氏,占了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毛忠仁1984年初中毕业的时候,当地恰好成立了职工技术学校的试点,他上了农技班,开始有效学习植物栽培技术。1987年,毛忠仁高中毕业但没有考上大学,因是长子必须挑起养家的担子,他回到了霞峰村,此后一直在务农,“我们村大部分农户,每人只有一亩左右的耕地,每年辛辛苦苦,年收入还不到一万元”。时至今日,“四变”全符合的毛忠仁已经在田间教室里当起了农民教师,月工资6000元;他家的一间房子租给学校用来做洗衣房,月租金1000元;除此之外还有土地流转和分红的收益,“不用辛苦种地了,每年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元”。与此同时,毛忠仁的两个儿子也在学校工作,一个已是中层管理人员。谈及儿子的收入是否比他多时,毛忠仁笑称“不方便透露”。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据杨书凡介绍,目前小镇内的师资由两部分构成,第一是聘请的22名专职教师,另一部分就是村里的农民教师。“对于田间实践,当地农民比较熟练,他们只要是有一定技能,能说会道的,我们再加以培训,就能成为田间教师,来指导学生进行田间实践。”时至今日,霞峰村已有十几位农民被聘用为教师,负责在田间地头教学生认识农作物,手把手向学生传授翻土、播种、浇水、采摘等农作物生长全过程的知识和经验。

  平日里,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学生从赣州市区来到霞峰村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待在村里的时间一般都是三天两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每天大概能安排400-500人吃住,最大的承载量是600人,如果不住可以承载1000人,巨大的学生流量为霞峰村村民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如今,霞峰村两个村民小组共有60多人在教育小镇从事劳动实践课教师、后勤服务员、卫生保洁员等工作,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除就业收入之外,霞峰村村民还有土地流转和农房出租带来的收益。土地流转首先由村委会把农户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整合,然后再由村委会统一与企业签订流转协议,按照在耕土地每年每亩900元,长期闲置土地每年每亩500元的价格支付给村民,这有效保障了农户土地流转收益。农房租赁价格则统一按照每月每平方米6元的标准执行,由企业同村民签订租赁协议。当地村民的自建房至少在三层以上,自家居住一层就已够用,其他楼层一直处在闲置状态,将剩余的楼层、空房流转出来,每月也有千元以上的收入。以村民钟开秀家为例,家中房屋第一层自住,第二、三层出租给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使用面积约240平方米,按每月每平方米6元的标准计算,每月租金收益1400余元,加上2亩多土地租金和基地做工工资,单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项目带动,每月就增收3000余元。目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已流转土地500余亩、租用民房30栋,这不仅给村民带来了稳定的租金收益,也让闲置资源实现了有效开发利用,带动霞峰村户均年增收高达2万元。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落地运营,不仅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给霞峰村集体经济的增长,产业的发展,村容村貌的提升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推动。时至今日,霞峰村通过土地、基建资金入股分红,为公司可以提供项目建设服务等方式,也带动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增收。与此同时,可观的客流量,也推动着乡村产业的发展,当地种植的瓜果蔬菜等农产品直接供应到学校食堂,直接带动周边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加村民收入。

  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打造过程中,霞峰村积极开展项目沿线道路、沟渠等环境整改治理提升,发动村民开展“五净一规范”庭院卫生整治,做好沿线农户工作,协助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外墙美化、沿线绿化建设。农家小院围墙上绘上了栩栩如生的农耕文化彩绘图,田间地头立起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劳动快乐”等口号标识,村庄的“颜值”得到很大提升。此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所在的霞峰村村小组也被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筹划修建了村级污水处理池,增设垃圾清运设施,村庄的卫生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与此同时,各种看不见的变化也在悄悄发生,大量师生的到来,各种文艺活动的举办,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而教育小镇带来的价值观念冲击,也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勤劳致富、实干兴家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带来了一股文明新风。

  发展需要空间,土地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去年上半年,霞峰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还在为缺少流转土地,功能区无法拓展发愁。“政府能否协助解决土地流转问题,扩大基地规模?通往基地的道路窄,弯路多,沿路居民比较密集,能否多增加些道路安全标识?”在2021年11月15日举行的“乡村夜话”上,杨书凡提出了上述诉求。随后,沙石镇党委政府立即协调交通部门,为前往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道路增设了6个反光镜和10余条减速带;同时,霞峰村委会也组织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户主会,协调村民与教育小镇成功签订流转土地20多亩,为小镇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空间。据章璋介绍,制约霞峰村教育小镇项目发展的很多问题,都是在“乡村夜话”上提出来的,“参加‘乡村夜话’的有村民、老党员、老支书和项目负责人,他们熟悉本地情况和项目情况,提出来的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往往很贴合实际”。

  从去年11月开始,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群党员干部、村民、企业负责人聚集在田间、庭院、广场、礼堂或是农户家,兴致勃勃地谈论交流着事关乡村发展方方面面的话题。这就是让沙石镇干部群众津津乐道的“乡村夜话”,也是该镇学党史、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的重要机制。提及“乡村夜话”,还要从沙石镇党委创新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制度说起。2021年7月,沙石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用三个月的时间逐组逐户听民声、讲政策、谋发展,广泛征集问题需求,搭建起了乡村和镇党委、政府的对接平台。同年11月,沙石镇在“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基础上,又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进来,建立了“话振兴、促发展”乡村(社区)“夜线点多结束,有时候甚至会热烈地讨论至深夜,干部群众以“头脑风暴”的方式来唤醒乡村。

  “通过‘夜话’,不是获得了什么知识,了解了啥状况,最大的收获是干部队伍的作风改变了。其次,倒逼着人们去想办法,谋发展。”谈及“夜话”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起到的作用时,江西省人大代表、章贡区沙石镇党委书记刘小辉如是说。

  “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更要解决基层的实际困难。”埠上村参加“夜话”的干部吴发文表示,“夜话”不仅搭建了思想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解决村民各类困难的桥梁。在今年各个乡村举办的“夜话”中,许多村民反映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村里到今天都没有安装路灯,影响出行安全”。针对这一问题,沙石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采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方式,先后投入60多万元,对该镇下辖的甘霖、峰山、石角、双桥等9个控规外行政村的无亮化村民小组实施路灯亮化工程,共安装了太阳能路灯549套,解决了农村道路照明短板,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出行安全。“以前没装路灯,天黑后走路漆黑怪吓人的,晚上都不敢出门,这下好了,到处亮堂堂的,再也不怕走夜路摔跤了。”双桥村的61盏太阳能路灯,将村道照得通明透亮,附近村民石师傅晚上去邻居家串门时高兴地说道。

  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用“沙石话讲沙石事解沙石题”,是“夜话”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为了确认和保证“夜话”能够真正起到实效,沙石镇明确了“夜话”五环节,那就是逐村逐组“访”,重要政策“讲”,围绕主题“议”,为民服务“办”,讲究实效“评”。

  除了推动民生实事的解决之外,如何集思广益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也是“乡村夜线日,在沙石村举办的“乡村夜话”上,七彩花木中心负责人龙维治提出,希望可以借助政府平台,打响沙石镇的花卉产业品牌。一个月之后,沙石镇首届花卉艺术节真正开始启动,在短短10天的时间里,辖区内的20多家花卉企业组织了一系列促销活动,受到了各级领导、摄影家、媒体及群众的广泛关注,逐步扩大了沙石花卉产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这些发源于“乡村夜话”中的工作实事,从“呼”到“应”再到“为”,形成了闭环全流程跟踪推进,已成为沙石镇乡村振兴重要的助推器。

  截至今年1月5日,沙石镇已开展“乡村夜线个村(社区),参加的镇村(社区)干部、乡贤、村(居)民代表1400余人次,共收集到60多条民意,现场答复或已解决40余条。目前,沙石镇已经建立了“乡村夜话”长效机制,积极推动挂点部门联动办事,建立村组夜话回访制度,督查督办、跟踪问效,力争把好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每到夜晚,在沙石镇灯火点点的乡村,一场场民生议题的开展,一项项事关振兴的讨论,都在为这座赣南乡镇的发展与腾飞,提供着有力的现实推动。

Call Now Button电话咨询